12月13日至12月15日,“第十一届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在四川泸州举办。论坛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指导,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西南医科大学、四川省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皇冠游戏网站、西南医科大学应用心理硕士教育中心、泸州社会心理服务与危机干预研究中心、成都辰微心身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承办。
1.论坛开幕
12月14日上午,论坛正式开幕。开幕式由皇冠游戏网站院长陈屹教授主持,四川省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常务主任赵昱欣,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罗跃嘉教授和论坛发起人、武汉大学哲学皇冠游戏网站钟年教授先后对本届大会致开幕辞。
图1.陈屹教授主持开幕式
图2. 赵昱欣主任致开幕词
图3. 罗跃嘉教授致开幕词
图4. 钟年教授致开幕词
2.主题报告
14日上午,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皇冠游戏网站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教授主持了首场主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原心理皇冠游戏网站院长许燕教授、中国社会科皇冠游戏网站研究员杨宜音教授、四川文化艺术皇冠游戏网站心理与教育皇冠游戏网站院长夏林清教授、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高定国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沉思”、“大学生‘躺平’心态剖析”、“生活意义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和“让场域可镶嵌 使学习能接棒”的主题报告;
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教授主持了14日下午的首场主题报告,原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中国社会科皇冠游戏网站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教授和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系主任毕重增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生命意义的积极心理学”、“个体、家庭与国家:人的现代化下生命意义感的追寻与体验”和“生命意义感的应对时间”的主题报告;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一级博士学位点健康心理学方向带头人凌辉教授则主持了14日的第二场主题报告,吉林大学哲学系高申春教授和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心灵的生长:可能性与道路”和“心理学的困境和出路”的主题报告。
15日上午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周一骑教授主持了当日首场主题报告,中国科皇冠游戏网站心理所二级研究员韩布新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辛自强教授分别做了题为“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文化遮蔽”和“迈向人民的心理学:学科定位与路径选择”的主题报告;最后一场主题报告由万千心理”出版策划机构总策划石铁教授主持,钟年教授作了题为“心理学要不要意义”的报告。
图5. 许燕教授作本届论坛首场报告
3.圆桌座谈
除主题报告外,14日上午和下午还分别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皇冠游戏网站原副院长汪新建教授以及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皇冠游戏网站副院长陈丽君教授主持了两场圆桌会谈,上午的会谈由许燕、彭凯平、孙时进、陈雪峰、辛自强、高申春、杨宜音、凌辉、陈丽君、夏林清等专家就“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下午的圆桌座谈则由彭凯平、韩布新、王俊秀、高定国、赵玉芳、毕重增、郭斯萍、石铁、周一骑、钟年等围绕“心理学的中国道路”进行对话,共同探索和寻找适合我国本土国情的心理学道路。
图6.论坛首场圆桌座谈
4.学者与研究生分论坛
本届论坛还较以往新增了学者与研究生分论坛,为青年学子们搭建展示舞台,14日晚,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飞、西南医科大学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罗倩、唐瑜澜、李孟香、熊梨君等多位研究生报告了他们的研究,台下的专家学者们针对报告的研究生们进行现场点评并讨论,继续为参会人员呈现精彩的学术盛宴。
图7.陈飞在学者与研究生分论坛作报告
5.顺利闭幕
15日上午,陈屹教授主持了本届论坛的闭幕式,在闭幕式上,陈雪峰教授和钟年教授先后对本届论坛致了闭幕辞,并宣布本届论坛顺利结束。
图8.陈雪峰教授致闭幕辞
图9.钟年教授致闭幕辞
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由钟年、彭凯平、石铁等8位心理学家于2008年5月在武汉大学珞珈山下发起成立,自成立以来分别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成功举办十届,本次是第十一届论坛,汇聚了毕重增、陈雪峰、陈丽君、高定国、高申春、郭斯萍、韩布新、罗跃嘉、凌辉、彭凯平、孙时进、石铁、夏林清、辛自强、汪新建、王俊秀、许燕、杨宜音、赵玉芳、周一骑、钟年(按姓氏首字母为序)等二十余位知名学者,他们与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单位的心理学师生和爱好者们一道,围绕“意义感的多维探讨——心理学的理论、实践和未来”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心理学领域的前沿话题与实践路径。
图10.论坛全体合影
皇冠游戏网站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之一,一直秉承“立德树人、和医弘文”的院训,恪守“以人为本,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理念,自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招生两年来,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并多次在国家级赛事上取得优秀成绩。未来皇冠游戏网站将举办更多学术活动,并进一步建立面向社会的实训实践基地,将教学融于实习实践,强化学生专业实践素养和技能,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心理专业人才。